2016年3月25日星期五

郭德纲《过得刚好》

最近看了一本郭德纲的书,名字叫《过得刚好》,双关语,不算自传,就是一路走来曾经记录下的点滴。博文的最后是书中的一点摘录。

相声发源于清末,是一种贴近生活,幽默语言化的曲艺形式。从我记事起,我就是个相声迷,那时可没有网络或是有条件上剧场,顶多电视里面碰上春晚、或是什么相声小品大赛,能够享受一番。不过还好毕竟相对于小品,相声更多的是一个语言上的表达,所以家里有了录音机之后,我就拿它来干两件事:收听相声广播,那个时候有电台的节目,记得好像是中午12点到12:30,晚上6到6:30,只要是在家里,也正好赶上吃饭的时候,我基本上都是一边听着相声,一边吃饭的。另外录音机可以自己录音,我会把好听的段子用卡带给录下来,完了之后就可以反复听。我小时候,养成一个特别的习惯,那就是晚上睡觉总会来上几段相声,一面磁带听完,录音机会自动跳起来结束。

那时候听的相声很多,基本上像老一辈的侯宝林,马三立等,后来的马季,侯耀文,姜昆,他们的经典段子都是耳熟能详。一直到现在,都还记得里面的桥段,像是侯宝林的《夜行记》,姜昆的《老虎洞》等。现在网络方便了,想看想听什么都能找的到,但是却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味道。可能也算是物质生活上去了,但是精神生活却并不比一起来的满足。人啊,还是简单点的好。

已经忘记了第一次听郭德纲的相声是什么时候了。只记得长大后听得少了,整个相声界也有点青黄不接的味道,有时候看看电视里面的相声表演,感觉也是笑点包袱太少。难道是相声这么艺术黔驴技穷啦?其实不然,相声这种东西,发明于民间,也兴盛于民间。越是能够贴近生活,那么它里面的精髓就会越发的光亮。我想郭德纲之所以能够重新扛起相声的大旗,也是与之密不可分的。有的人说他三俗,但是谁让大家喜欢听三俗呢,因为大家的生活里面就是充满了各种各样俗气的东西。相声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,越是接近底层,越能如鱼得水。当然郭德纲现在的成功,一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与修养;二我想也有大环境的关系,经济的发展,娱乐的多样化,人们对于生活解压的迫切寻求。有需求,才会有市场嘛。

现在信息太多,娱乐的东西也太多。听相声的时间不多了,但有时来上一小段还是蛮值得回味的。希望相声的生命力能够与时俱进,蓬勃发展。


---------- 摘录 -------------

虽然说我儿子初中毕业之后没有继续上学,可是你要知道,我家的书房比剧场还大,你说得出来的书我能立刻从书房拿出来给你看。可以没有文凭,不可以没文化;可以不上学,不可以不读书,这是最重要的问题。在学校不读书,在家一定要读。我给我儿子最近留的功课就是读一读《二十四史》,读《清史稿》,读完这些东西,我给不了他文凭,但是这些东西我儿子会受用终生的。

雅与俗之间互相包容,才能够雅俗共赏。这些人看不透,老觉得什么什么高雅,什么什么低俗;整天评判着听歌星假唱高雅,看网络原创低俗;看人体艺术高雅,二口子讲黄色笑话低俗;喝咖啡高雅,吃大蒜低俗。。。

《茶馆》里有这么一句话:我爱大清国,我怕它完了。我同样用这句话:我爱相声,我怕它完了。

这行不好干,说得不好观众骂街,说得好了同行骂街。发现最难沟通的就是同行之间,你跟他说艺术,他跟你讲道德;你跟他讲道德,他跟你讲品味;你跟他讲品味,他跟你讲文化;你跟他讲文化,他跟你讲孔子;他跟你讲孔子,他跟你讲老子;他跟你讲老子,他跟你装孙子。
高雅不是装出来的,孙子才是装出来的。

有的人觉得相声陶冶情操,有的人觉得相声太俗了,人各有志不可强求。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只是切入点不一样。有人喜欢交响乐,高雅音乐,但是有的人不喜欢,整晚都没有笑料没有包袱。比如我带一只小狗去听交响乐,我听得如痴如醉,但是小狗未必跟我一样,估计一直盯着指挥棒,等着丢过来。泰坦尼克号沉了,对人类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,对船上餐厅里活着的海鲜来说就是生命的奇迹。

没有评论:

美国交通罚单解密

以下经验都基于本人在纽约市的经验而谈,如有出入,敬请谅解并另行考证。 在美国纽约生活了十年,开车到现在也差不多有7年的时间了。相信每个人的驾车史,特别是对于刚来美国的新移民,总难免受到交通罚单的困恼。 之前我也有提到过罚单的 博文 ,这次主要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给大家分享...